国资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国资动态>

【特稿】长庚模式落地清华 公立医院另类改革 时间: 2014-12-12 10:04:08

 筹备十年,一朝开业。由台塑关系企业创办人王永庆捐建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开业已有十日,据财新记者了解,这个一度承载了浓厚改革期待的新建大型公立医院每日挂号就诊患者不下四百人,据说已超出期望。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位于号称亚洲最大社区的北京天通苑小区,周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多达70多万。医院总执行助理杨长青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分析,如果周边 10%人口的就医需求转移到该院,就意味着医院在一年200多个工作日中,平均每天需要承担不低于四千门急诊人次的服务量。

  和台湾地区的长庚医院一样,清华长庚也实行先看诊后付费的就诊制度。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清华长庚医院的医保资质仍在审批中,患者就诊仍需自费支付。目前医院已经向医保管理部门提交申请,预计经过一定时间的考评后,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和医保系统对接。

  作为天通苑地区唯一一家大型公立三级医院,清华长庚总投入超过20亿,除了近10亿元建设经费为台塑关系企业创办人王永庆捐赠,目前作为主投资方的清华大学也投入包括用于土地、设备、外围市政工程等方面资金,累计约八九亿元。

  十年轮回

  清华长庚医院的落地过程几经曲折。早在十多年前,北京地区规划建设一个5000床,投资额为50亿美元的大型医疗城。王永庆当时随即表达了投资的意愿。但那时,社会资本办医,尤其是非营利性质的大型医院,虽非禁区,也显得过于另类。王永庆理想中的长庚独资办医院计划最终未获得相应的政府许可。

  此后,王永庆办医心愿不改,借清华大学筹办医院之机,双方于2004年达成了合作协议。协议约定由台方捐赠医院的全部硬件建设投入,清华大学负责土地、外围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由王永庆投资兴建,具有多年精细化成本管理成熟经验,企业化运营的台湾长庚医院的管理模式在业界有着广泛的认知度。王永庆提出,捐赠的医院不求回报,只希望按照长庚医院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来运作。  

  为落实医院的选址、批文,又有几年过去了。2008年,厦门长庚医院以合资、民营的形式开业,但启动较早的清华长庚医院项目仍在洽谈中。10月,王永庆先生不幸去世,没能看到医院的建成。

  最终,卫生部门确定的规划是在天通苑地区兴建一个公立医院,由清华大学主导投资,纳入公立医院改革的框架。医院的规模则规划为一期1500个床位。卫生部门和计划部门同意办医的批文终于在2008年底发出。土地批文则于次年初获得。

  医院的建设随后加速,2014年9月底,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医疗大楼、行政中心等一期工程建设完毕。此时,新一届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已经相对成熟,对于公立医院办医规模也有了限制红线。据财新记者了解,医院的二期建设正在规划,有可能鼓励医院方面再度引入社会资本。

  现在,作为北京市属的公立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的的出资方虽然是清华大学和王永庆方面,但资产所有权属于北京市。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封国生近日曾公开介绍,在举办主体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由市医院管理局举办,乃为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市医院管理局代表北京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纳入市属医院序列。清华大学前期投资的医院资产,也一次性划转到北京市,由市医院管理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在人事管理上,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清华大学负责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

 以药养医如何破题

  以药养医是困扰公立医院运营多年的难题。北京2012年探索医药分开,被视为破题之举。北京朝阳医院等试点医院取消15%的药品加成和诊疗费、挂号费、门诊及住院诊疗费,按照医师职级设置不同档次的医事服务费,最低42元,最高102元,医事服务费由医保定额报销,个人支出仅为2元。

  刚开业的清华长庚医院暂未列入试点名单,执行的是当前公立医院统一收费标准。如何在现有的投入、收费模式下,改变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困境,清华长庚医院尝试给出了两个选择。

  一方面,清华长庚医院实行医师费制度,试图在医药之间架起一道“防火墙”—— 医生的收入与药品、检查无关,由此尝试切断医药之间的关联,并且医生以药物的通用化学名称开药,使之无关乎药品厂家、品牌等。

  所谓医师费是医生给病人看病过程中劳动付出的回报,主要包括诊查费、开刀、病房看诊、治疗费等等,由医疗项目的投入、风险,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因素决定。国际上通常医生和医院约按照二八比例进行分配,例如台湾地区是医生17%和医院83%的分配比例。据了解,由于内地因目标薪资设定和医疗保险给付标准等因素,清华长庚医院实行的具体比例将会有所调整。

  另一方面,清华长庚医院引入来自台湾的长庚模式,推行医院内部的全成本核算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医疗服务效能的方式追求盈亏平衡。

  在杨长青看来,清华长庚医院本身的建设就颇能体现长庚的特色。“医院的设计和预算 是长庚十年前做的,十年中的物价涨了有多少,但医院主体建筑建设资金却还是没超过预算。”他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设计比较有前瞻性,留有一定的余地,另一方面新建医院根据实际需要又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成本的控制非常精细。

  以医院门诊大厅为例,长庚会精确计算其适度的规模。为了降低固定成本,还采取预约挂号的方式,让大厅规模不会过大,而是保持一个适用的范围。“和很多其他公立医院相比,我们的大厅绝对是比较小的,更谈不少有多豪华,但是够用适用”,杨长青说。

  编制诱惑

  随着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之门逐渐开放,医生的价值也被重新考量。相对于民营医院而言,公立医院的身份、职称晋升空间以及药品回扣等台面下的“福利”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医生跳出体制,试图探索自由执业的道路。但目前公立医院仍代表强势的医疗资源,体制外的打拼势必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敢于“走出去”的医生仍是凤毛麟角。而医生招募难也一直是阻碍社会办医的瓶颈。

  开办于2008年的厦门长庚医院就是一家民营医院,开业之初走得并不顺利。医院方面不讳言,有经验的医生很难招募。虽然明面上的工资收入远远高于国内的大医院,但据财新记者了解,实际收入却很难匹敌,尤其是,严格的管理制度下,长庚医院的工作强度大,规范性要求很高。曾经有大医院医生入职不久便辞职返回的。

  当时供职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吴明彦曾表示,招募难的原因正是大陆的体制内福利、对医生的人事关系控制以及普遍轻视民营机构的价值观。与此有关,定位为公立医院的清华长庚最终仍保留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将医务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的编制。

  不过,杨长青强调,医生的收入“一定会是’阳光收入’”。因此,清华长庚承诺的薪资待遇比目前北京公立医院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面对新开业几家医院的人力竞争,据称北京市医院的薪水已呈现明显涨势。

 

  长庚的身影

  杨长青始终对财新记者强调,清华长庚严格执行了来自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医疗上以Attending医师负责制为核心,服务上以患者利益为核心——这被认为是在当前公立医院占主导的体系中,给医生们一个新的执业选择。

  清华长庚医院在医生管理方面实行和医师费制度挂钩的主诊医师负责制,但杨长青更愿意直接使用其英文名——Attending制度,用以和国内所熟习的主治医师相区别。据他介绍,所谓Attending制度,就是在临床一线,患者从门诊到住院、手术等诊疗全程,以及患者的后续回诊、随访追踪,都由一位Attending医师负责。Attending医师是团队的核心,在自己的职务行使权范围内独立进行医疗活动,并为相应的医疗风险负全责。

  在Attending医师负责制之下,杨长青认为医生与医院的关系更像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可形成以业务为中心的纽带,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以往公立医院行政制度的负面影响。“长庚医院没有不劳而获的资深医生”,杨长青说。在此基础上,医师费根据绩效予以评估,给予医疗项目的执行者,而据杨长青介绍,评估方式将更偏重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对科研教学的贡献等。

  在长庚理念下,医管分离的必要性更为凸显。清华长庚被称为北京市首家实行医管分工合治的医院。据清华大学副秘书长王志华公开的介绍,这是借鉴长庚医院的成熟模式,一方面,院长、主诊医生等医务专业人员专心改善医疗水平、服务质量、提升医学教育及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执行长与行政部门主管等人组成管理团队,负责医院运营和流程优化,致力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

  提升患者就医的便利也是长庚带来的新理念。在精打细算的建设当中,清华长庚医院却把每一个ICU病床做成了独立的单间。杨长青介绍:“一共26个ICU病床,这么大的空间,其他医院可能要放80个床位。”他表示,这是不仅仅是预防交叉感染的需要,更因为清华长庚的核心理念是要尊重病人的权利,保障每一个患者的隐私。

  同时,清华长庚医院实行整合性医疗,如将儿科的门诊、急诊、药房等集中,从而减少患者院内“临柜时间”,提高就医效率。按杨长青的说法,这并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奢侈,而是以病人为中心来安排设备和工作流程,包括空调风口一律不能对着病床、手术床和病床高度一样便于换床手术等,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难题

  目前,医院的固定投入和运行成本还在不断增加。杨长青坦言,在现行的公立医院收费方式下,医院也有初期亏损的打算。“当然我们也希望一两年就能打平。”

  他表示,希望能够借鉴长庚经验,提高效率和品质、降低成本,探索出一个公立医院运行成功的模式。

  杨长青认为,北京近年推行的医药分开,虽然在前期的试点过程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也不失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可行方式。在2014年9月北京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曾表态,未来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所有在京医院都将纳入。

  公立医院改变以药养医的努力也体现在2012年开业的港大深圳医院,该医院实行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门诊收费方式,也被视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窗口。医院引入“先全科后专科”模式,在全科门诊实行打包收费制度,130元/人次,包括27个检查项目和7天的药物等。但该医院院长邓惠琼曾向财新记者透露,130元是亏本的。后该费用于2014年9月1日上调至200元。港大深圳医院也尝试以特需医疗补贴公立医院一般性服务开支。而2014年一份报告指出,港大深圳医院已亏损十亿港元。数月前,香港大学方面曾披露深圳市拖欠偿付一笔校方垫付的运营有关费用,舆论一度沸沸扬扬。

  据财新记者了解,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中颇受关注的管办分开制度建设,包括作为医院资产所有者的北京市卫生部门如何行使所有人职能等,尚在磨合和完善当中。其中,北京市方面将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未来的运行提供多大程度以及何种方式的支持,比如能够给予多少财政补助等,尚未有确定的方案。

来源:财新网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