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央企“AI+”行动观察之政策组合拳:政策护航,智领未来 时间: 2025-04-28 21:57:43

【 篇首语 】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自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以来,国资央企凭借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等多重优势,在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智能算力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大模型构建加速追赶、数据赋能水平显著提高、应用场景领域持续拓展...国务院国资委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AI)+”成果媒体通气会上表示,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加力。亿朋挚友会公众号推出系列文章,从政策引导、算力基建、场景革命等多维度深入探讨央企在“AI+”专项行动中的创新实践与卓越成果,探寻其如何以人工智能为新引擎,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敬请关注。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战略性技术。

 

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与布局

 

近年来,国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在2017年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人工智能三阶段发展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要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随后,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从顶层设计到细分领域,多维度构建起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框架,并呈现体系化推进特征。特别是2024年以来,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突破。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赋能。2024至2025年,“人工智能+”连续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不仅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央企在 “AI+” 领域的深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促使央企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勇挑重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国资委助力央企 “AI+” 专项行动

 

2024年以来,国资委多次“点题”人工智能,全面实施央企“AI+”央企“AI+”专项行动,旨在推动国资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央企“AI+”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发布了“九天”“星辰”等通用大模型和一批行业大模型,推动AI在健康、建筑、冶金等重点行业、50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

 

为确保专项行动的顺利推进,国务院国资委连续两年召开“AI+”专题推进会,对央企人工智能工作进行精心研究与部署。在今年的“AI+”专题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中央企业在编制企业“十五五”规划中,要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任务,加大相关资金投入,持续壮大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与此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支持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维度为央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资金方面,积极引导央企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AI项目的研发与落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技术支持上,大力推动央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技术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前沿技术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质的AI专业人才,为央企“AI+”行动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各地政府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加速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结合自身独特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政策,加快人工智能产业产业化落地及培育,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例如,北京市于2024年3月出台关于加快打造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算力算法数据有效支撑,场景赋能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构建自主可控软硬件人工智能产业生态;2024年7,发布《北京市“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上海市于2024年5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智慧好办”政务服务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520项依申请高频服务事项实现“少填少交智能审”,“小申”智能客服解决率达到80%,集中纳管高频算法模型超100个,数源目录超200个。

 

深圳市于2024年1月实施关于支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的若干措施,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支持打造应用场景示范标杆;于2024年7月发布《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以二十二条新政明确了通过争创“五个先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融合创新,推动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50%、最高1000万元资助。实施人工智能软件示范应用项目扶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30%、最高1000万元资助。鼓励各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对市级人工智能方向软件名园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

 

广东省于2024年5月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智能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70亿元。建设智慧医院,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打造“智医助理”辅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辅助患者自查病症、指导用药、解读报告等。加强机器人在患者院前管理、院内诊疗及院后康复追踪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河北省于2024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算力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智能算力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全省算力规模达到35EFlops以上,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左右,新增算力基础软硬件设施自主可控比例60%以上。人工智能应用行业进一步拓展,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优势领域孵化一批行业应用大模型,培育典型应用场景30个。

 

山西省于2024年6月实施促进先进算力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00PFlops(半精度FP16)以上的新建项目,按平台软件和硬件设备实际投资的15%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使用我省算力资源及配套服务,对符合要求的申领主体,按照算力服务合同金额的20%,给予总额不超过100万元的“算力券”奖励。

 

湖北省于2024年6月发布《湖北省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重点发展原生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类脑智能、群体智能、AIforScience,加快神经元芯片、类脑芯片、AI算力芯片、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微机电系统等高端元器件研发,推进多模态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模型在智能终端领域的应用。实施6G创新工程、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脑机接口融合应用工程、合成生物创新引领工程、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浙江省于2024年1月发布《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智慧商圈、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创新场景,加快培育智能化现代服务业。推进智慧医院、智慧康养和智能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发展智能诊疗、疾病风险预测、医用机器人等应用场景。

 

可以看出,从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布局,到国资委针对央企的具体政策举措,再到地方政府产业支持政策,共同为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提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体系,形成了“顶层设计牵引—政策工具赋能—资源要素集聚—产业生态构建”的完整政策闭环,推动央企在AI赛道上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领跑”的跃升。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资央企将在政策的护航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AI+”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科技的创新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  end  -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