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AI+”行动观察之生态构建:协同创新,智链未来 时间: 2025-04-28 22:05:58
【亿朋观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AI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央企“AI+”专项行动不仅助力中央企业在自身业务领域实现了智能化转型,更在构建开放、协同、创新AI生态体系方面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随着央企“AI+”专项行动向纵深推进,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呈现从效率提升到价值创造、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趋势。这场由央企引领的AI产业变革,本质是一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革新。当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嵌入千行百业的肌理,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效率,更是人与机器、企业与社会的协作方式。而央企凭借其“国家队”的资源整合能力与责任担当,正成为这场变革中最具穿透力的生态构建者。
中央企业在算力、算法、数据领域的深厚积累,正从单一企业优势转化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动能。通过构建算力基座-算法创新-数据流通-场景赋能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央企正引领中国AI产业从从效率提升到价值创造、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各行各业快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创新融合发展,“技术下沉+场景裂变”成为现今产业变革的显著特征,产业竞争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且广泛的变革。央企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链长、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民营企业的合作,打造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国家能源集团与华为共建智慧矿山联合实验室,针对矿山开采中的智能化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了矿山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拓展了AI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边界。
数字化浪潮中,AI无疑是最为汹涌澎湃的一股力量,正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央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积极投身“AI+”专项行动。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央企通过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链条。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集团打造的智慧港口生态圈颇具启示意义。这里不仅聚集了华为的5G基站、中科院的机器视觉算法、三一重工的智能岸桥设备,更有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的物流优化算法。这种“航母战斗群”式创新体系,将央企的产业链主导能力转化为技术协同势能。
算力数据算法的生态闭环。通过“息壤”“云骁”等算力平台开放,央企可构建“算力供给-数据流通-算法创新”的产业生态。预计到 2025年,央企算力平台将承载超2000个行业算法模型,服务中小企业超10万家,形成“央企搭台、生态唱戏”的智能产业格局。
跨界生态融合创新。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央企推动跨行业要素重组。招商港口、宁波舟山港等与腾讯合作,结合港口运行、管理、服务中的核心场景,构建港航数字协作平台,为智慧港口业务生态提供综合服务能力,形成港口服务开放体系;并通过孪生底座,向港口提供仿真推演、实时远控、虚拟化培训及车路协同+单车智能的应用支撑能力,从而打造数字孪生智慧港口,赋能实现港口作业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慧化。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传统产业的“基因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过去,产业发展依赖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线性累加,而AI技术的渗透如同“基因编辑”——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资源配置逻辑,用算法重构生产流程,使产业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同时,央企“AI+”专项行动的生态构建,正深刻改变着中国产业格局。横向来看,跨行业协同平台促进了不同领域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催生了诸多创新业态。纵向而言,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为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央企需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作,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标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的自由流通与高效利用。加大AI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通过产学研合作、内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AI人才队伍。同时,持续优化AI生态平台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提升平台的易用性与可扩展性。随着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央企有望在构建更加开放、创新、繁荣的AI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可以预见,在央企引领下,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创造力的智能经济形态正逐步成型,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从无人机巡检到行业大模型,从数据共享到可信空间,中央企业的“AI+”实践已勾勒出中国经济智能化转型的清晰路径。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迭代加速、场景价值深化,人工智能将成为融入产业肌理的“生存方式”。这场由央企引领的智能革命,不仅将重塑企业的竞争力,更将定义中国在全球智能经济时代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