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体系完善:从战略规划到立法保障
-
国家战略明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具身智能” 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纳入 “人工智能 +” 行动框架,标志着政策重心向实体化智能的倾斜。
-
地方实践先行:北京、深圳、杭州等地陆续出台了专项政策:北京市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目标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圳市规划形成超 1200 家相关企业的产业生态,推动 “具身智能 +” 在工业、医疗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杭州市率先为具身智能立法,2025 年 10 月审议通过《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系统构建伦理规范与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填补国内法律空白。
二、技术的突破:从运动控制到认知决策
-
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具身智能核心部件国产化已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自主可控的跨越式发展,覆盖感知、执行、算力控制、末端操作四大核心领域,技术指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优势显著,规模化应用支撑起工业、服务等场景落地。
- 传感器:2025 年上半年,国产传感器全球市场份额突破 30%,自给率超过 50%。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达 90% 以上,宇立、昊志等企业替代 ATI 成为主流供应商。工业机器人用传感器国产化率从 2021 年的 35% 提升至 2025 年的 52%。北京、深圳等地出台具身智能专项政策,要求 2027 年前实现关键传感器 100% 自主可控。
- 伺服系统与关节模组: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企业伺服电机国内市占率合计达 25%,第三代驱控一体化模组集成 AI 芯片,支持 44 轴协同控制,运动精度 ±0.01mm。先楫 HPM6E8Y 系列 MCU 成为国内首款获正版 EtherCAT 授权的芯片,支持微秒级实时通信,单芯片可驱动四轴电机,适配人形机器人多自由度协同。星动纪元自研关节模组扭矩达 400Nm,支撑机器人完成高动态动作,国产化关节模组功耗仅为传统方案的 1/5。
-
具身大模型与算法创新
- 多模态融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通智大脑” 构建感知 - 理解 - 决策 - 执行闭环,支持机器人在酒店场景自主规划清洁路线、识别客人意图。智源研究院 RoboBrain 2.0 在时空推理、长链因果分析等 10 项基准测试中刷新纪录,支持多智能体协作。
- 训练范式革新:智元机器人开源 EVAC 世界模型框架,通过动作序列驱动生成高逼真数据,任务成功率提升 29%;配套 EWMBench 评测基准覆盖家居、工业等 10 类场景,推动行业标准化。
-
运动与交互能力跃升
- 双足人形机器人突破:BIGAI-UNITREE 战队 CLONE 遥操作系统结合混合专家架构,实现全身协调动作精度提升,解决服务机器人 “最后 10 厘米” 操作难题。星动 L7 成为全球首个同时实现 “大运动 + 巧操作” 的全尺寸双足机器人,支持街舞 Breaking、拉窗帘等复杂任务。
- 集群协同:优艾智合 “巡霄” 构建分布式群体智能系统,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多机动态路径规划,在仓储分拣中展现类生物群落的涌现智能。
三、产业落地: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
-
工业场景深度渗透: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突破 35 万台,市场规模超 900 亿元,预计 2030 年将达 20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5% 以上。新能源(锂电池、光伏)、汽车制造成为最大增量来源,2025 年其采购占比已超 25%,预计 2030 年升至 35%。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集群占据全国 85% 以上市场份额。
- 打造制造领域的柔性化与智能化:具身智能系统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领域实现毫米级精密装配、产线自主适配,推动传统流水线向灯塔工厂转型。广汽集团冲压车间使用协作机器人后实现焊接夹具快速重构。上汽集团乘用车工厂部署 500 余台协作机器人,在总装车间与工人协同完成仪表盘装配。
- 提升物流仓储的适配性:智元精灵 G2 等产品通过多模态感知与自适应学习,支持仓储整线协同,效率提升 30%。极智嘉(Geek+)分拣机器人在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实现每小时万件级分拣效率,准确率超 99.9%。
- 高危环境的战略价值:国家能源集团煤矿采用四足机器人进行瓦斯巡检,搭载国产 IMU 与气体传感器,可在 0.5 秒内识别浓度异常,替代人工进入高危区域,事故响应时间缩短 70%。天创电子防爆人形机器人通过 IIC T6 认证,已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代人检修。
-
服务场景创新探索
- 医疗康养领域:优必选 Walker X 在护理场景验证,可完成用药提醒、紧急呼叫;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辅助复杂手术。
- 家庭与文旅领域:宇树 H2 机器人通过柔性力控制提供养老服务,原力无限与文旅集团签下 2.6 亿元大单,推动景区导览、酒店服务智能化。
-
特种作业突破瓶颈:
四足机器人在电力巡检、地下管廊等危险环境中实现自主避障与设备检测,动态响应速度达毫秒级。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推动工业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的自适应学习,加速特种作业场景落地。
四、生态构建:从技术孤岛到协同创新
-
开源生态与标准体系构建:
-
智源研究院开源 RoboOS 2.0 框架,支持 “三行指令” 极速部署,降低开发者门槛;深圳 AIRS 推出 AIRSHIP 具身智能开源系统,覆盖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
-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发布《具身智能白皮书》,明确十五大重点技术方向,被纳入多地产业政策。 -
国际合作深化:
-
北京邮电大学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关跨模态感知与物理 - 虚拟智能体协同演化。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推动工业级机器人技能开发,并在德意志博物馆展出 “天工” 平台。 -
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
-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落地,如北京邮电大学 - 奥克兰大学中新联合博士生计划。
-
2025 年上半年,全球具身智能领域融资超 140 亿元,中国占比近 60%,优必选、星动纪元等企业获亿元级订单。
五、伦理与治理:从风险防范到制度监管
-
伦理规范:杭州立法明确 “以人为本、透明可释、安全可控” 等五大原则,要求机器人在医疗、养老等场景中设置情感混淆规避机制(如可关闭面部表情系统)。
-
监管模式探索:
-
分级分类监管:根据机器人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特种作业机器人需通过更严格安全认证。
-
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指定园区测试自动驾驶机器人,动态调整限制条件。 -
责任界定与数据保护:法规明确机器人行为后果由开发者或使用者承担,如医疗手术失误追溯至算法开发者;同时规范数据采集,要求家政机器人屏蔽敏感信息等。
六、未来展望
具身智能的发展正在打破 “人机二元对立” 的传统认知,构建 “人机共舞” 的新秩序。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渗透,正在实现从 “辅助人类” 向 “扩展人类能力边界” 的跨越,具身智能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而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凭借政策支持、市场规模与技术积累,正从 “跟跑者” 向 “引领者” 加速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