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朋观点

您的位置:首页>亿朋大讲堂>亿朋观点>

【亿朋观察】汽车业反内卷:从价格厮杀到生态重构,变革中的破局与新生 时间: 2025-08-18 09:56:31
【亿朋观点】近年来,内卷现象在汽车、光伏、锂电池、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迅速蔓延,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逐渐显现。大量企业面临收入增长但利润停滞甚至亏损的困境,部分领域甚至出现全行业性亏损,产业生态的健康基础被持续侵蚀。在此背景下,“反内卷”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成为必须应对的挑战。这对于打破市场分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战略意义。

【编者按】2025年6月27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表决通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修订的方向包括“贯彻党中央关于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精神,增加关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规定”,“着重解决大型企业等经营者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提高行政处罚机关层级”等内容。例如,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增的第十五条,要求“大型企业等经营者不得滥用自身资金、技术、交易渠道、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要求中小企业接受明显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新增的第四十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实施本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境内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境内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依照本法以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上篇】

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现状:价格硝烟下的行业困局
 

价格战白热化:从“周榜暗战”到“全行业裸奔”

2024年以来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地震”。当特斯拉Model 3/Y全年调价12次、累计降幅超15万元时,传统车企也陷入深度焦虑——比亚迪宋PLUS系列单月优惠达5.3万元,相当于将单车利润压缩至不足3000元。这种价格博弈已从终端促销蔓延至供应链领域,主机厂将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部分企业甚至出现232天的极端账期,直接导致一级供应商付款周期延长120%,二级供应商资金周转天数突破180天。在这场“贴身肉搏”中,行业利润率从2020年的6.2%骤降至2025年Q1的3.9%,创下十年新低。以年产10万辆的整车厂为例,年利润不足4亿元,仅相当于其研发投入的1/3,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争模式,正在动摇产业根基。
 

营销乱象丛生:从“技术参数内卷”到“舆论互黑”

价格战的硝烟背后,是营销手段的全面异化。某新势力品牌为宣传“全场景智能驾驶”,将高速NOA功能包装成全场景能力,实际覆盖场景不足宣传的30%;头部车企通过“黑公关”精准打击竞品,在社交媒体制造虚假差评,单次舆情事件可导致竞品销量下滑超15%。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通过“加量不加价”策略变相降价,例如将原厂配置拆分为选装包,再以“免费升级”名义掩盖价格调整。这种非理性竞争导致行业陷入“剧场效应”——当第一排观众站起,后排不得不全部起立,最终所有人被迫承受观影成本攀升与体验下降的双重困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降价车型数量达227款,较2023年激增53.4%,2025年5月单月降价车型突破百款。
 

数据透视:内卷式竞争的量化暴击

这种恶性竞争已引发产业链系统性危机。上游供应商被迫接受年降15%的采购价,导致材料以次充好现象频发;4S店售后服务质量普遍下滑,2024年汽车投诉量同比激增67%。在浙江某三线城市,经销商库存系数连续18个月超1.5警戒线,70%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品牌出现“退网潮”。更严峻的是,行业创新投入持续萎缩——2024年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收)从2020年的4.8%降至3.2%,低于国际主流车企5%的平均水平。某自主品牌高管坦言:“现在每砍掉10%的研发预算,就能多支撑三个月价格战,但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技术护城河”。
 

深层动因:三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

深究这场困局的根源,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其一,市场增速与产能扩张的失衡。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1.6%,但增速较2022年放缓近50个百分点,而行业总产能已超2000万辆,利用率不足50%,迫使企业通过降价消化库存。2024年国内汽车销量2557.7万辆,增速骤降至1.6%,而产能规划已达4500万辆,产能过剩率超40%。出口受阻加剧内卷,欧美通过碳壁垒、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使中国汽车出口成本增加12-15%。其二,技术瓶颈与路径依赖的制约。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从每年15% 降至8%,L3 级自动驾驶因法规滞后难以落地,企业被迫在“大屏、快充”等表面配置上内卷。其三,政策退坡与资本压力的裹挟。2023年新能源补贴全面退出后,地方政府为保就业、保税收,以土地、资金、补贴等方式吸引车企重复布点,变相鼓励了“赔本抢份额”;同时,资本市场对新势力的估值逻辑从“用户增长”转向“盈利预期”,迫使企业牺牲利润换销量。
 

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产业危机到社会风险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层面,会发现这场内卷已演变为社会系统性风险。某动力电池企业因主机厂拖款,被迫削减研发投入30%,导致固态电池量产推迟2年;2024年汽车产业裁员超12万人,连带影响零部件、经销商等上下游产业就业岗位超80万个。在沈阳、长春等汽车产业重镇,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8%,税收缺口达37亿元,倒逼政府出手救市。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从2.8个月延长至5.6个月,持币待购率升至43%,这种集体观望情绪进一步加剧市场萎缩。

 


 


【下篇】

“刹车”到“共识”——政府与行业联手反内卷
 

【编者按】当价格战的硝烟遮蔽了产业创新的天空,政策制定者与行业领军者终于意识到:这场消耗战没有赢家。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反内卷”写入政策文件,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治理进入新纪元。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浪潮,既是对无序竞争的紧急制动,更是对产业未来的战略重构。
 

政策端:从中央定调到部委联动

中央层面的政策组合拳精准有力。2024年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将产业治理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细化措施,提出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信部随即启动《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建立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2025年7月,《价格法修正草案》二十七年来首次修订,明确将低于成本倾销纳入法律规制范畴,为价格战划定法律红线。

部委政策呈现立体化特征。国家发改委启动天网行动,构建全国汽车市场价格监测平台,实时抓取2.6万家经销商数据2025年5月,因某新势力品牌违规开展零首付+零利息双零促销,发改委首次开出3800万元反不正当竞争罚单。市场监管总局则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行为实施联合惩戒,2025年上半年累计处罚违规企业47家。

行业端:从倡议出台到车企践诺

政府表态之后,行业自律迅速跟进。2025年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首次以行业协会身份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6月6日,在重庆举行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公开呼吁“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并透露长安已在内部启动“阳光采购、缩短账期”专项行动。6月10日晚,中国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率先承诺“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随后24小时内,长安、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小鹏、理想、小米、零跑等17家主流车企集体跟进。6月14日,广汽再次率先宣布“两个月内兑现经销商返利”,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一汽奥迪等7家合资及外资品牌随后响应。719日,奇瑞召开内部干部大会,董事长尹同跃明确要求“取消商业承兑汇票、严控网络水军”,并把“反内卷”纳入干部考核。同一天,岚图、蔚来、小鹏等高管在公开演讲中集体提出“卷技术、卷服务、不卷价格”的新竞争观。

长安样本:把反内卷承诺变成可量化的“硬杠杆”

以长安汽车为例,在集团层面,长安汽车将反内卷拆成三条“硬杠杆”:一是“60天付款”,旗下长安启源、深蓝、阿维塔等品牌统一执行,涉及2000余家供应商;二是“取消商票”全部切换为银行承兑或现金,预计为上游释放约120亿元流动性;三是“研发投入不减反增”,2025年预算再度追加 20 亿元,重点投向智驾与电池安全,董事长朱华荣在7月22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两年内要让行业回到良性竞争轨道”。

从部委的密集部署,到协会的统一倡议,再到车企的集体承诺与落地细则,反内卷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政策—行业—企业”三级跳。价格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但风向已变:政策划定底线,行业划出红线,企业主动拉高上线,汽车业第一次以如此高的效率把“内卷”从竞争手段变成了共同敌人。

反内卷之后——短期阵痛、长期洗牌与生态竞速

当政策与行业在六月完成“三级跳”后,市场最先给出的是价格信号。乘联分会零售监测显示,7月第三周全国乘用车平均折扣率由6月同期的18.9% 回落至17.4%2024年10月以来首次收窄;降幅最明显的Model 3、汉EV、深蓝 SL03等主销车型,终端优惠普遍收缩3000–6000元。华龙证券在7月24日报告中判断:“反内卷可在2–3个月内冻结继续扩大的价格战,但对盈利的正向贡献要到 2026年才能兑现。” 这一判断与车企二季报预告相互印证:比亚迪、吉利、广汽二季度单车净利环比仍下滑3%–8%,管理层一致把“利润拐点”推后到四季度。

短期阵痛的三条传导链

第一,库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7月周报指出,7月末行业总体库存330万辆,仍高于2023年同期11%,消化周期约55天。政策抑制降价后,经销商“以价换量”空间被压缩,现金流压力反而上升。第二,需求。中汽协7月12日调研显示,6月持币待购用户中42% 表示“若优惠减少将推迟购车”。第三,供给端刚性成本。宁德时代7月25日在互动平台确认,碳酸锂长协价二季度锁定在 9.5万元/吨,高于现货价约8%;若终端售价无法同步上修,电池厂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挤压。华龙证券因此把2025年行业整体毛利率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至 13.2%,并提示“三季度是传统淡季,盈利仍可能二次探底”。

供给出清:资质、代工与并购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7月30日公布的最新目录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11 家新能源车企因“连续两年产量低于1000辆”被注销生产资质。与此同时代工模式悄然升温:蔚来与江淮续签至2029年,小米亦通过收购北京宝沃资质自建亦庄二期。根据统计,目前60张新能源牌照中,处于“僵尸”状态的有21张,预计2026年前再退出10–12家。中小车企的退出并不必然带来产能减少,因为头部企业正通过并购或代工把闲置产能转为高端车型专用线。奇瑞8月5日公告拟10亿元收购东南汽车福州基地,计划改造为星纪元出口基地;吉利则在贵阳通过代工极氪7X,把原英伦出租车产线的利用率从45%提升到78%。

竞争维度升级:从硬件到生态

当价格工具被封印,差异化只能来自技术与生态。华为8月2日正式推送ADS 3.0,城区NCA覆盖从6城扩至50城;理想宣布自研碳化硅功率模块2026年上车,把800V平台效率再提3%。更关键的是跨产业协同:宁德时代7月26日与商飞签署eVTOL电池联合开发协议,同一天广汽埃安宣布与广州开发区共建“空地一体”示范区。“汽车+能源+AI”的三重融合将重塑护城河——单一整车制造商如果不能把软件订阅、能源补给、数据闭环做成一体化平台,将在下一轮整合中沦为硬件代工厂。

终局:需求与全球化的双重杠杆

反内卷能否真正成功,取决于两条外部曲线:国内消费复苏与海外增量。国家统计局7月15日数据显示,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2.0%其中汽车类下降1.8%,内需仍在磨底。出口成为缓冲:中汽协8月8日发布1–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70.8万辆,同比增长25%,欧洲、东盟合计占比58%。比亚迪泰国罗勇工厂7月4日投产,规划年产能15万辆;吉利领克08在比利时下线,标志着中国高端新能源首次实现欧盟本地化生产。华龙证券测算2025–2027 年国内销量年均复合增速维持3%,而出口年均增速20%,到2027年中国品牌海外销量占比将达28%,足以消化300万辆过剩产能,行业产能利用率可回到80%以上

因此,反内卷在短期内更像一剂镇痛针:它止住了价格战的失血,却暴露出需求疲软与库存高企的二次创伤中长期则是一场合规出清与技术升维的双重淘汰赛——能把软件、能源、场景生态打通的玩家,将在2026年之后享受利润与市占率的双重红利,而仍停留在“拼成本、拼配置”旧逻辑的企业,即便熬过库存周期,也将在下一轮产业整合中被边缘化。我们认为,真正的行业重生应是刮骨疗毒式的创新变革。料想,谁能率先完成从规模竞争到价值创造的跃迁,谁才能真正掌握未来汽车的话语权。

 

【全文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