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朋观点

您的位置:首页>亿朋大讲堂>亿朋观点>

【亿朋观察】具身智能驱动下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变革 时间: 2025-09-03 17:43:49
2025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与同期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中国展示了从工业机械臂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全链条突破,而 A 股市场的机器人板块同步上演“技术-政策-资本”三重奏,具身智能赛道成为年内涨幅最亮眼的领域之一。结合最新政策动态、市场表现与产业实践,本文将从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产业链协同三大维度,浅要解析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爆发逻辑与深层变革。
 
技术突破驱动具身智能产业加速成熟
 
2025年堪称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5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了从科研教育到工业制造的多元化解决方案,技术突破呈现三大核心特征:

感知-决策-执行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机械臂、轮式机器人等多构型本体的兼容,任务泛化能力提升40%。银河通用的GroceryVLA模型解决了零售场景的智能抓取难题,在暗光、碰撞干扰等复杂环境下仍保持95%的泛化成功率。这类技术突破直接推动产业拐点到来:松延动力自6月启动小批量试产以来,首批百台设备下线并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基于2023年行业平均BOM成本约65万元/台测算,其模块化设计已将单台成本压缩至25万元,降幅≈60%。

动态运动控制技术的显著进展

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完成21公里赛程,展示了步态稳定性与能量管理的重大突破。其采用的自研伺服电机与谐波减速器组合,能够实现±5°倾斜的自校正,行走速度提升至6 km/h,续航达6小时,相比以往只能在定点测试的机器人,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开放场景的跨越。这类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工业场景的柔性生产能力——极氪汽车工厂的Walker S1机器人已实现协同搬运1.2米长物料箱,误差控制在±5 mm,日作业时长16小时,效率达熟练工人的70%。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加速

绿的谐波作为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市值突破276亿元,其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订单同比增长300%。埃斯顿的伺服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产线渗透率超40%,带动股价年内上涨45%。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建成年产能200台套的中试基地,通过产线优化将装配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这种“技术研发—中试验证—量产爬坡”的路径,正复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功经验。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落地的多层次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与6G、量子科技并列,这标志着国家战略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方向聚焦。各地政府也纷纷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了“中央统筹—地方实践—生态协同”的发展格局:

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明确产业发展路径

2025年8月11日,杭州市发改委对外发布《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同步开启意见征集工作。该草案明确,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全市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制度层面的设计强化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规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8月9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措施提出,聚焦模型算法核心领域,重点突破多模态大模型、世界模型等“大脑”关键技术;同时开发适配实际场景需求的具身“小脑”,构建具身智能仿真训练软件基础底座,推动机器人通用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落地。

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方案设定目标,到2027年,上海需在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向实现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成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达成“三个一百”成果 —— 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全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需突破500亿元。

3月3日,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计划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2月28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提出到2027年的产业培育目标:在产业链上下游培育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政策工具,实现资金、场景、金融多维支持

研发支持体系:北京亦庄首创“打样券”政策,通过发放可抵扣研发成本的凭证,降低零部件打样成本30%以上,支持搭建供应链快速响应平台。上海设立具身智能孵化器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创新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形成“实验室-中试平台-量产基地”的梯度培育链条。

场景牵引机制:深圳建立“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工业巡检、医疗护理等九大场景开放数据接口,要求企业联合场景方共同申报项目,实现技术验证与商业闭环。北京经开区通过“数据券”政策,每年发放1亿元支持企业采购真实场景数据集,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金融创新工具:江苏对企业贷款用于研发和购置混凝土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光机器人、抹灰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物料搬运机器人等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装备项目,给予省级财政1.5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重庆试点“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模式,允许企业以机器人设备作为租赁物获取低成本融资,设备更新周期缩短40%。


亿朋投资认为,当前政策体系呈现三大创新特征:一是“需求侧激励”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场景开放倒逼技术迭代(如北京亦庄开放九大标杆场景),同时以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卡脖子”技术(如重庆3类揭榜项目);二是“直接补贴”与“生态培育”结合,既提供研发端资金支持(如上海对整机销售给予15%补贴),又注重构建数据交易、人才培训等配套体系;三是“区域协同”与“错位发展”统一,长三角通过产业链分工(上海主攻算法、江苏聚焦零部件)形成互补,京津冀则依托亦庄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北方产业升级。
 
构建自主可控的机器人生态体系

尽管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高精度减速器、运动控制算法、高精密编码器、力矩传感器及高端伺服驱动器等关键部件整体国产化率不足30%,导致单台成本中进口部件价值占比仍超50%(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已达47%,但传感器与伺服系统仍80%以上依赖进口)。国内企业正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突破:

核心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

谐波减速器的技术追赶: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在寿命、精度等指标上已接近哈默纳科水平:其独创的“P 型齿”结构将传动精度提升至±10 角秒(哈默纳科±5角秒),柔轮寿命突破1万小时(哈默纳科2万小时),而价格低30%-50%。2025年绿的谐波全球市占率超25%,成为特斯拉Optimus 核心供应商之一,国产谐波减速器整体国产化率达47%。
伺服系统的性能突破:雷赛智能的L5P系列伺服驱动器支持2.5kHz 速度环带宽,配合17位多圈绝对值编码器实现精准控制。其新一代微型伺服驱动器适配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虽未明确0.1°角精度参数,但通过算法优化可满足工业场景±0.09°的定位精度,为机器人高速运动提供可靠保障。
关节模组与能源系统创新: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关节扭矩密度达15N・m/kg,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其自研48V高压电池组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100km 续航(实际综合工况约2小时),成本较进口方案降低30%。这种“性能 - 成本” 平衡策略,使国产关节模组在工业巡检、科研教育等场景快速渗透。


整机制造与场景应用双向突破

规模化量产能力验证:智元机器人在今年8月份举办的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2025年将实现数千台机器人出货量,2026年预计达到数万台,未来几年目标每年出货量达到数十万台。2025年,其与宇数科技共同拿下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笔1.24亿元订单,为中国移动提供定制双足人形机器人,应用于运营商的门店、营业厅,负责接待讲解等交互工作,标志着运营商级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垂直场景的降本增效:今年,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已在北京常态化入驻7家无人药店,通过AI视觉系统实现药品分拣错误率低于0.3%。基于美团前置仓合作数据测算,单店年运营成本较人工节省约12万元。这类场景化落地形成 “数据反哺技术” 的良性循环 —— 机器人通过每日数万次抓取数据优化路径算法,使分拣效率提升25%。

工业检测的标杆应用:安川首钢的AI视觉检测系统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准确率超99.5%,相关技术已在10余家车企量产线部署。例如,某合资车企采用该系统后,焊点检测效率提升3倍,年节省人工成本超200万元,并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多场景落地推动千亿级市场爆发

IDC最新预测显示,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近半。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中国正加速形成全球最大增量市场,三大核心场景爆发态势显著:

工业场景持续领跑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470台/万人(2023年数据),预计2025年突破500台/万人。头部企业如擎朗智能的配送机器人已覆盖全球60+国家,普渡科技服务机器人累计出货量超9万台,深度渗透餐饮、医疗等十大行业。

服务场景聚焦医疗康养

傅利叶智能的GR-1康复机器人整合30余款产品,构建五大康养模块,全国落地超300家医院案例。上海医疗康复护理机器人产业联盟整合20余家机构资源,推动人形机器人在特种作业场景初步应用。

家庭场景驱动消费新增长

追觅科技X50扫地机器人跨场景任务完成率超90%,油渍清洁率达99.7%;优必选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来自教育智能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收入由2023年的人民币347.3百万元增加4.6%至2024年的人民币363.4百万元。银发经济催生新需求,方正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预计2025年该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面临挑战与未来路径

当前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稀缺制约泛化能力,某家庭服务机器人因缺乏家庭环境数据,跨场景任务成功率仅60%;部分企业过度聚焦运动能力展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导致投资过热隐忧;2024年底某头部厂商推出的餐饮配送机器人因故障率> 3%、客户ROI周期 > 4年而批量撤点,提示场景落地仍需跨越可靠性门槛。行业生态的完善需要多方协同:

技术层面构建“大模型+具身智能”架构

需加快构建“大模型+具身智能”的技术架构,如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具身智能大模型,目标实现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的跃升。硬件层面,推动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已启动核心部件国产化攻关,目标2027年前实现自主可控。

政策层面完善标准与数据共享机制

完善分级分类标准,建立国家级场景数据库,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例如,北京经开区已发布《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将机器人划分为L1-L4四个技术等级,推动产品能力评价标准化。根据《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上海正依托市级语料平台构建具身智能数据集,整合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跨行业数据资源,形成规模化高质量数据集。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数据券”政策,每年发放1亿元支持企业采购真实场景数据集,2024年评估显示数据共享效率提升40%。

企业层面避免同质化竞争,深化场景合作

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例如,银河通用专注工业场景,松延动力聚焦科研教育,优必选布局家庭服务,通过场景细分建立技术壁垒。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如松延动力与高校合作开发多模态感知系统,将环境识别精度提升至98%。
 
我们认为,2025年的机器人产业,正经历“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产业链协同”的三重催化。具身智能的规模化商用,不仅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更将重塑消费、医疗、教育等万亿级市场。对于产业参与者而言,需在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的动态平衡中寻找确定性——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场景定义能力、深度绑定政策红利的企业,将成为这场产业革命的最大赢家。正如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所言:“当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意图并自主执行任务时,我们将迎来生产力的第三次飞跃。”这一进程中,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变革的重要引领者。
  
 

参考资料
1.《具身智能跃升国家战略 多地出台差异化政策》,中国日报网,2025年8月22日。
2.《人形机器人再度领跑市场 基金经理预言三类投资机遇》,证券时报,2025年8月18日。
3.《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4年11月29日。
4.《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揭秘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跃迁与产业突围》,CSDN 博客,2025年7月7日。
5.《全球首秀!矩阵超智 MATRIX-1 引爆 WAIC 2025》,36 氪,2025年7月28日。
6.《直击科创板机器人行业集体业绩会》,财联社,2025年5月7日。
7.《机器人 ETF 年内涨幅23.57% 人形机器人赛道成A股新风口》,21 世纪经济报道,2025年8月17日。
8.《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5月。
9.《IFR World Robotics 2024 Report》,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4年10月。
10.《服务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头部效应显现》,中国经营报,2023年7月18日。
11.IDC《Worldwide Robotics and Drone Spending Guide, 2024H1 Update》,国际数据公司,2024年7月。
12.《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7月。
13.《人形机器人经济性测算报告》,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25年6月。
 
关闭
关闭